【#歐陽選書】《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你也中了閱讀幻象嗎?
前幾年,有本書非常紅,
叫做《你的善良需要有點鋒芒》,
是不是一聽到就有想買的衝動呢?
但等一下,
請你閉上眼睛思考一個問題:
你覺得什麼樣的人會買這本書呢?
你可能會說,
喜歡閱讀的人;
喜歡讀心理勵志書的人;
在職場曾經被欺負過的人……
這些都對,
而我的答案是:
「覺得自己很善良的人。」
看到書名,他停下腳步,
好奇地翻了翻,點頭如搗蒜,想著:
「對對對,我就是對同事太好了,
他們才會什麼事都推給我做。」
「沒錯沒錯!我就是太善良了,
部屬才會爬到我頭上來,沒大沒小。」
當然,善良的我,也買了這本書。
發現了嗎?
很多時候,我們閱讀,
並不是為了增長見識,
而是為了合理化自己的價值觀。
但,這真的是閱讀的意義嗎?
土井英司《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
就在幫助我們覺察這種閱讀的幻象。
他是日本第一的書評家,
為了每天發電子報給讀者,
他一年讀至少1000本書。
然而他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
發現很多人明明有在閱讀,
但為什麼沒什麼長進?
原因出在「畫線」。
回想一下,
閱讀一本書時,
你會在什麼地方畫線呢?
一定是「金句」對吧!
什麼「能真正擁有自由的人,往往對自己下過狠手」;
「一個人只要心有柔軟的地方,就會無比剛強」;
「不公平是人生的本質,讓瘋狂學習練就你最強的特質。」
糟糕,怎麼都是我書裡的句子啊,尷尬……
而且現在出版社特別貼心,
連金句都幫我們用粗黑體字標出了,
我們就像是小朋友畫著色本,
輕快的畫上重點,不加思索。
土井英司說這種畫線,
叫做畫「自我陶醉線」,
我們充其量只是幫作者金句畫線的濫好人。
在他看來,閱讀的本質,
不是相濡以沫、互相取暖,
而是讓自己跨出舒適圈,
去接觸不同價值觀的思維。
因此他會在哪些地方畫線呢?
第一,你讀不懂的地方
土井英司點出一種閱讀現象,
說有些人喜歡標榜自己讀多少本書,
但沒有意義,因為那只會讓自己挑好讀的書讀,
反而一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跳過。
閱讀的目的
在強化已知、吸收未知,
所以他習慣在不懂得地方畫線。
日後回頭多讀幾遍,
或找機會請教專家,
這才是讓自己成長的方式。
第二,讓你感受到不舒服,卻印象深刻的地方
人很容易陷入「確認偏誤」,
會尋找符合自己固有看法的資訊。
比方最近你猶豫疫苗
要打AZ,還是莫德納,
但心裡不是很想打AZ,
你想說上網查查評價好了。
結果你關鍵字打「AZ 出事」,
跑出來全都是AZ疫苗出事的資訊,
於是你告訴自己還是莫德納安全。
閱讀也是一樣,
我們喜歡讀讓自己有共鳴的書,
所以在挑書的時候,
就已經限縮閱讀的選擇了。
更別說畫重點時,
挑的都是自己有做到的地方,
或對方沒做好的地方。
我有個朋友,
跟女朋友有些溝通問題,
我推薦《男女大不同》給他看。
希望他從這本書裡了解
女孩子在溝通上在乎什麼。
結果他讀完,
氣噗噗跑來跟我說:
「你看,我女友太不懂我了,
我們男生就是書裡這樣講的沒錯!」
原來《男女大不同》
分別談男生和女生的溝通方式。
而我這可愛的朋友只讀了男生的篇章,
畫滿重點,卻忽略他真正該面對的課題。
讀完《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
我發現普通人和一流高手的差別,
劃線只是表面,
背後是「思維模式」的運作。
普通人是「對對對思維」:
「對,我就是這麼想的!」
「對,太有共鳴了!」
他們用自己的框架丈量世界。
一流高手追求的是「啊啊啊思維」:
「啊,這概念是什麼意思呢?」
「啊!原來還有這種說法啊!」
他們用世界的框架丈量自己。
所以從今以後,你會怎麼畫線呢?
...........................................................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博客來連結:
https://reurl.cc/ogqzQg
#歡迎分享
#讀這本書真的要有勇氣
#因為很多閱讀習慣都會被打臉
#但意識到被打臉就是成長的開始